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写作经历:
不知道写什么,于是就写自己的故事。可是,自己的故事,想起来有意思,写出来就好像不那么吸引人了。
事实上,这是一个“如何加工好有限的素材”的问题。要找到解法,其实不难,就是拆解名家名作。
散文名家沈从文的《湘行散记》,作为反映他的家乡“湘西”风土人情的名作,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教材。12篇散文佳作,12堂写作课,将帮你扫清写什么、怎么写、如何写出彩等写作问题。
《湘行散记》是沈从文,沿着沅水逆流而上,回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忆。12篇散文,均反映了家乡“湘西”的风土人情。而最后一篇《滕回生堂的今昔》,是沈从文在回乡路途的终点,写下的作品,最集中的记叙了沈从文幼时在故乡凤凰的生活经历。
本文将详细拆解这篇《滕回生堂的今昔》,看一看文学名家沈从文,是如何用“旧素材”,写出“好文章”的一个妙招、3个关键词。
关键词一:“短视频”
大家拍短视频的时候,有没有发现,人物、道具有时候比背景更重要。
你看,那些网红主播们,有时候扯一块布当背景都不影响她们的点击率。这说明,背景可以虚化,但镜头前的主角必须突出。
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比如,我们每个人记忆中的故乡,其实都已经被时间虚化了,但必定有那么一两个极为个性的人物,对我们的影响巨大。这个人,就是可以可以为你的故乡代言的最佳人选。
你看沈从文写他故乡凤凰的时候,就选了这么一个主角——滕回生堂的老板。
他是一个“吃四方饭”的卖卜算命人,也是一个外科医生、一个拳棒家。早年一心练功考武秀才,却被仇家设计失去了考试资格,赌气离开家乡来到武士荟萃的凤凰卖卜行医。
武师、算命、行医,这些都是湘西,这块楚地的特色。
这些,又都离不开“命运”两个字。在抗战前夕风雨飘零的时期,这是一个触动读者的“热点”。
于是,一位集地方特色、时代风云于一身的主角,就好像“短视频”里那些让人过目不忘的主角一样,一出场,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,引发好奇心。
因此,我把沈从文人物散文的写作技巧,称为“短视频”法则。而用好这种方法的关键,还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
关键词二:“蒙太奇”
拍“短视频”的重点,在于一个“短”字。用最合适的时长,演绎最让人过目不忘的事物,观众喜欢看,看了也会印象深刻。
在这篇文章中,为了达到这种短小精悍的效果,沈从文在“剪辑”故事片段的时候,就巧妙的运用了一种类似于电影剪辑的“蒙太奇”手法,让节奏变得十分紧凑。
下面,请让我逐一分析一下,沈从文在讲述“寄父”和他的滕回生堂的故事的时候,是如何通过“剪辑”,把不同时期、不同地点的故事,“拼接”在一起,从而让节奏紧凑,引人入胜,让人手不释卷。
首先是“寄父”出场。文章从“我”六岁得疳疾求医的事情说起,引出了这位“吃四方饭”的寄父。因为当地的风俗是,凡是药物治不好的病,都和“命运”联系起来。特别关心“我”命运的父亲,便特意请了这位卖卦算命人帮忙祛除命根上的灾星。算命人排定生辰支干之后,便出了一个招,就是拜给一个“吃四方饭”的人作干儿子。身为军人的父亲,当下便决定两家“打个干亲家”。
其次是“滕回生堂”出场。寄父出场之后,首先,是一个外貌的特写镜头,尖嘴尖脸、黄眼睛和极矮小的身材。接下来,是一个厂镜头,从“滕回生堂”所在的长桥、长桥上的24间铺子、滕回生堂里的药材、铺子里间、里间窗外的河、河上的船、河下游的高山,一路拍下来。之后,又是一个特写镜头,屋内练功的木桶。从木桶又讲到当年考武秀才又失败的故事。
再次是“寄父”的两个儿子出场。镜头切到一个寻常日子里“眯着眼”看铺子的太太,又切到两个儿子以及儿子们睡觉的“桥墩”。紧接着,一个长镜头,“扫过”桥墩里的那些草药,最后落在一盆罂粟花上。这盆罂粟花,沈从文特意“加了一段旁白”:有人老远跑来参观;有个拔贡做了一首赞咏的七律,贴在回生堂武器陈列室板壁上。这里埋了一个伏笔。再接着,镜头转到桥墩里的鱼,以及两个儿子如何钓鱼、大儿子如何被人打得头破血流、寄父如何在给儿子敷药的时候传授打架秘诀等等。
最后是“我”的出场。镜头里,“我”在长桥上跑老跑去,看形形色色的行业、人物;镜头外,“我”陈述了一段寄父如何给“我”吃药治病,以及“我”对长街的喜爱——从这里,“我”学了不少东西、知道了不少事情。《边城》里端午时节的情形,便取自这里。紧接着,镜头闪回到“现在”的长桥,“我”回来了。
到这里,一共字,占全文篇幅的65%左右。完成了文章题目——滕回生堂的今昔中“昔”的部分,情感基调是喜悦的,温情的。同时向读者介绍了湘西凤凰的风情习俗,别有一番风味。
而对于“今”的部分,沈从文只用了一个长镜头,就是“我”和大儿子的见面。一共字。这一千多字的篇幅里,寄父死了,滕回生堂里的药材、武器消失了,练功的木桶变成了孩子的摇篮,桥墩里的罂粟花变成了“十家烟馆和三家烟具店”。“我”对故乡的“兴味全失去了”。
全文结束,在“悲凉”的基调里戛然而止。
经过上文的分析,我们不难发现,沈从文如同视频镜头一样的写法,把“我”记忆中的故乡,聚焦到寄父和他的铺子,把文字变成了画面,节奏紧凑、画面感十足,非常有可读性。
关键词三:小道具
视频画面中,道具一多,就会显得乱。作文也是一样,焦点要突出。
沈从文加以特写的道具,只有两样。
一是寄父练功的木桶,二是桥墩里的罂粟花。从过去,到现在,作为线索,提示着今非昔比的悲凉。
原本给我除去命根上的灾星的寄父,练功也好,治病也好,都是帮助自己、他人改变命运,然而,身后留下的,却是大儿子松林“翘起的大拇指”——命在天手里,我们没有命可算。
小结
沈从文的《滕回生堂的今昔》一文,字数不多,却写透了故乡今非昔比的悲凉感。关键就是他这种“短视频”手法,聚焦能力非常强,画面感十足,牢牢吸住读者的好奇心。
有些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,往往自己会“写散开来”。
比如,描写的时候,突然冒出一两句议论,生怕读者不知道作者的意图;
写人、写景的时候,不讲究顺序,无法让读者产生画面感等等。
这些,其实都是犯了“不聚焦”的毛病。
“旧素材”未必就不能写出“好作文”。你看,小时候的味道,周作人写了一篇《故乡的野菜》;老家的一件药铺,沈从文写了这篇《滕回生堂的今昔》。
只要我们找准“为老故事代言”的主角、用蒙太奇的手法剪辑、择优选道具,就算只给你字的篇幅,也不怕写不出好文章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f/1286.html